“传承不是把老的东西原封不动放进博物馆,而是让它活在我们中间,有新的生命、新的回响!”
金秋九月的第一天,在青羊区树德实验中学的开学典礼上,四川清音和四川扬琴传承人杨润薏,接过“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”的奖杯。作为全省唯一上榜学子,她用一段心声,带领我们进入她的非遗艺术与生活。
哥哥敲错的音和唱错的调
都被她听了出来
“六月六来晒衣服......家家户户哈哈哈哈不断飞出屋,段子棉袄尼龙裤,皮背心黑西服,羊毛衣,羊毛裤,羽绒衣,泡酥酥,呢子大衣颜色素,北京的棉鞋胖乎乎,杭州的被面绣双凤....”
都说四川人是天生的rapper,一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“流行曲艺”——《六月六》,在13岁的杨润薏和表哥何圣麟童的演绎下,成为四川扬琴与四川清音混搭的“非遗说唱”,将这一源自民间的非遗艺术灵动还原到生活现场。
尽管从非遗传承世家走来,家里人却没有用一个“模具”去定制杨润薏的成长。奶奶是四川清音省级传承人,将传统曲艺哼成摇篮曲,融入生活的气息。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哥哥也影响着小润薏,那清脆有劲的琴声、灵动鲜活的哈哈腔,她都自然习得。有时候哥哥敲错了一个音,或者唱错了一点,她都能听出来。
直到6岁,杨润薏开始正式学习非遗文化。与其说是启蒙,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悟性,引领着她走上非遗传承之路。此后,清越的扬琴声如同闹铃一般,在清晨六点的阳台准时响起,七年如一日。
在树德实验中学为大家进行四川清音《一枚针》展示
刻苦上进的“小哭包”
在那一刻明白了使命与责任
学习清音的同时还要学习扬琴弹唱。在扬琴的不同门派里,四川扬琴的演奏技艺和技巧,是最丰富、最独特的门派,“弹轮”、“压揉”等独特技法让四川扬琴具有独特的韵味,也增加了相应的难度。为了培养杨润薏对非遗文化的自我探索,形成自己的传承体系,当她在学艺遇到困难的时候,奶奶并不会急于给她答案。
“其实不怕你们笑话,她遇到困难时的第一反应是哭?!蹦棠谈妹媒伊烁龅?,“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对她来说努力一下是可以解决的?!笔翟诿徽卸耍拖蚰棠谈髦痔纸?,直至完全掌握,从不轻言放弃。“学习就是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,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非遗文化,去了解它,喜欢它。一想到这里,我就会深呼吸一下,重新调整情绪,继续练习?!钡泵妹猛道潦?,哥哥还会搬出太爷爷参加抗美援朝文艺宣传队的故事来鞭策。于是,那些结合不了的弹唱、别扭的唱腔和动作、拨动不出来的音律,都在使命感的驱使下,成长为逐渐娴熟的技艺和个人风格。在一次次的舞台展示中,杨润薏更是以《将军令》的铿锵,或是《春夜喜雨》的绵柔这些纯粹的演绎,在无数人的心中播下了非遗艺术的种子。
为了将艺术融入生活,奶奶教她《赶花会》中"三月菜花黄"的唱段时,特意带她去龙泉驿观察油菜花田;为了提高学习效率,她独创了“非遗时间管理法”,将碎片化的时间合理利用起来;为了丰富艺术审美,她利用周末时间去了解其他非遗文化,陶艺、竹艺、年画......都成为灵感融入到她的琴艺中;为了拓宽视野保持学习的心态,她参加各种比赛,也因此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。谈及上个月在2025年第六届国际扬琴音乐节上,获得的非专业少年组银奖,杨润薏对这个成绩却不太满意:“永远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才有进步的空间?!?/span>
创新传承,让非遗文化
在烟火市井发出新芽
“扬琴的美,可以是激烈的、柔情的,它能以不同方式表达情感。”从探索到热爱,杨润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非遗文化的理解,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。“原来四川清音这么好听,学习起来也不难啊,你看润薏那么小都可以唱?!卑职值耐略谑悠岛派峡吹窖钊筠?岁时学习清音的视频,对非遗文化产生了兴趣。
一个不经意,让杨润薏打开了通过自媒体传播非遗文化的途径,也打破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隔阂——“门槛高”“吃专业饭”变成了“我也可以试试”。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设了“真正有用的非遗技巧小课堂”,将清音“弹舌音”教学分解为三步实操指南,简单易上手,周围的人看过视频后,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有些甚至就跟着奶奶学习起来?!爸挥胁ハ碌闹肿釉蕉?,才有更多机会发出新芽,非遗文化的传承才会生生不息?!?/span>
“学艺先做人”的家训
涵养新时代好少年风范
从社区的展示活动,到峨眉山下的义演,从升旗仪式,到利用班课时间用自己制作的PPT为大家讲解非遗文化知识,她在哪舞台就在哪。
多次担任学生干部,同学对她最多的评价就是“乐于助人、多才多艺,有责任有担当”。她不仅将家中的13台中国大鼓捐赠给了学校,还拿出自己的积蓄为学校音乐社捐献了一台四川扬琴,将奶奶“学艺先做人”的家训,涵养出新时代好少年的风范。
如今,敢于创新的杨润薏锐捕捉到年轻人的音乐喜好,以一曲改编自动漫音乐的《天空之城》,与四川扬琴长于叙事、风格尚雅的特色相结合,当三百年前的蜀派琴音与时代少年的心跳共鸣,我们看到了属于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“璀璨天空”。